徽墨的由来

来源:海外网 2020-05-09 14:23 作者: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油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墨迹纸:对造纸和书法艺术提供实物研究资料

  《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查”。译文: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结绳记事,治理天下。后来有杰出的人物发明了文字,于是人们不再结绳记事,而是换为写字。官员们用文字来治理政事,百姓们用文字来知晓事理。文字的出现就对书写的工具提出了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是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由此可见徽墨见证和记录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墨诞生于公元前827-782年周宣王时期,到秦时,墨已具雏形。而徽墨则诞生于937——975年南唐时期,由河北易水县墨工奚超携子廷珪至歙县潜口,取当地的大松炼烟,制成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擢廷珪为墨务官。从此,歙州李墨名扬天下,有“歙墨举世为尊”之誉,故歙县一直享有“墨乡”、“墨都”之称。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歙州易名徽州,“徽墨”由此而来。宋代,徽州从事制墨人员激增,墨业扩展到全州各地,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明代是徽墨的黄金时代。徽州制墨名坊多达一百余家,达到了“新都独以墨鸣,他方无能胜之。”的盛况。其中罗小华、程君房、方子鲁、邵格之四人被誉为徽墨四大家,徽墨形成歙、休、婺三大流派,相互竞争,推动了徽墨技艺的迅猛提高。

  清代徽墨已经发展成集书法、绘画、雕刻、墨法、装帧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形成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同治年间,胡开文墨庄崛起,“徽州胡开文”墨庄遍及全国,影响之大,横绝墨史。胡开文的“地球墨”于民国四年(1915)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新中国成立前夕有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从业人员23人,年产量不到两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徽墨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56年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徽墨厂,1964年恢复了桐油烟墨的生产。1973年国家投资16万元扩建新厂房,并恢复了超漆烟墨生产。1981年投资5万元建立了化验室。1982年,歙县徽墨厂更名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

  徽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灿烂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如今徽墨即是我国重要书写工具,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歙县老胡开文墨业供图)

编辑:朱春玲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