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因:文化·美学·中国文化·徽州文化·徽商

来源:中安书画网 2022-10-08 15:04 作者: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徽州人,我饱受中国文化、徽州文化的熏陶。我主张做人要做经世致用的人,做学问要做经世致用的学问。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我向往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我是现当代人,我经历了现当代人的经历,接触了现当代人接触的问题,思考了现当代人应有的思考。我又还有我特殊的经历和对种种问题独特的思考。我一生又长期是个文化人,是个研究美学的人。因此我逐渐形成了我这样一套基本观点:

  (一)何谓文化?

  我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类为求愈来愈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一切设想、设计与创造。

  (二)何谓美学?

  我给美学下的定义是:帮助人们根据美的规律美化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一门科学。

  何谓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是人们的审美理想加上这种理想实现的可能性。

  何谓美?

  美在哪里?美在人们的审美潜能与客观事物的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的统一。

  美是什么?美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

  我的审美理想是“和谐”。积极的和谐是多元互补,多元统一。消极的和谐是万物并育不相害,万道并行不相悖。虽或相克,但必相生。

  (三)关于我所倡导的绿色文化、绿色美学

  对此,我曾作过多种表述,其中曾有过这样一种表述:

  第一、人类总的愿望与需求

  我们要的是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相结合的经世致用之学。

  我们志在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失和的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整体动态和谐,使人类得以持续地美好地生存与发展。

  和谐为美,而美缘于绿。绿是生机,是活力,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宽容,是一种互动互助的善,是一种互渗互补的爱,是一种协调共进的和平,是一种普天同庆的欢乐。

  第二、绿色政治

  我们终于从讲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到讲一个地球村了。

  我们期盼人类文化多元统一,经济多元互补,政治多元整合,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地球村。

  全人类团结合作,全人类与大自然也团结合作,一个人类的天堂会终于出现。

  第三、绿色经济

  建设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村,以生态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国土,生态地球。

  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协调发展,按比例发展,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是中心,但必须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种效益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建设。

  第四、绿色城乡建设

  在顺应天然自然中创造人工自然。

  在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生态工农业生产。

  在优秀的现代文明中蕴含优秀的传统文明。

  创造各有面貌,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各有动人春色的美。

  让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

  第五、绿色环境

  不能任凭技术圈冲击生物圈。

  失衡的地球是个危险的地球。

  人类不应该成为地球上的有害生物,不应该成为一切生物的敌人,不应该成为大自然母亲的逆子。

  第六、绿色旅游

  享受自然更要爱护自然。

  只带走拍摄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留下的仅仅是浅浅的脚印。

  第七、绿色教育与绿色文艺

  大力培育满怀爱心去创造绿色文明地球村的村民。

  大力发展播种爱,播种和谐,播种绿色文明的文艺。

  第八、绿色生活

  它应该有利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它应该有利于使人们既有物质的丰裕,又有精神的充实,身体的健康,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我所倡导的绿色文化绿色美学追求的是大和谐,是各个领域的和谐环环相扣的整体和谐。

  我所具体研究的一些课题追求的是小和谐,是局部和谐。例如绘画美学,它追求的就是客体的形神、主体的情思的和谐、内容与形式、技巧的和谐等等,最终是整个作品的和谐。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内容与当代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达“极高明”。核心内容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王道、仁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态是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当代形态,因为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克服一切异化,复归人的本质,全面发展,自由自觉劳动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根本解决,人彻底自然主义,自然彻底人道主义,人人各尽其能,人人按需分配,人人有不奢靡的富裕,人人有心安理得的幸福的社会。

  (五)徽州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徽州文化可分四个发展阶段:古越文化阶段,山越文化阶段,新安文化阶段,徽州文化阶段。古越文化、山越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源头之一。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到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新安文化阶段,徽州宗族社会形成,严宗族,敬祖先,重礼仪,崇理性,兴教育,喜文艺,勤劳俭朴,急公好义等文化新质已渐形成,为徽州文化的兴起打好了一个基础。从宋宣和三年(1121年)到民国末,由于徽商崛起,因而为徽州创造了大量财富,由于徽商贾而好儒,因而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徽州文化的发展四阶段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徽州文化第四阶段的巨大成就,也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文化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徽州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正是在这里,出现了儒释道会通交融、理学与心学会通交融、汉学与宋学会通交融、绘画的南宗北宗会通交融等等,更有中西学术与科技等的会通交融,从而使徽州因新质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有新的发展,对促使与推进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徽州文化特有的基本精神也可叫徽州特有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广泛吸收人类的一切精神成果,有独立人格,能独立思考,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具有高尚的情操与生活趣味,对人类与天地万物满怀爱心,对人类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的人,这种精神就常常表现在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学问、做事业的态度与作风上。

  徽州文化所培育的合格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根据徽州的地域特点与徽州文化的独特个性,这种精神还可分为形象化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精神:

  第一、徽州骆驼精神

  甘于寂寞,不畏荒凉,耐得饥渴,无惧风沙,能在茫茫沙漠中,坚毅沉稳,一步一个脚印地负重前行,昂首徐进。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于做人。徽州人,不管是杰出人物还是平凡百姓,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精神。

  第二、新安江水精神

  广泛吸纳万山丛中徐徐流出的涓涓细流和山村野寨旁边缓缓流淌的悠悠河水,形成泱泱大江,汇成汪洋大海。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于做学问。徽州做学问的人,大都具有这种遍考精取,融合创新精神。

  第三、黄山云雾精神

  不张扬、不作秀、不摆谱、不卖弄、沉稳静默。实实在在地以大量的看不见的水分滋润生灵、滋润万物,使生灵万物得以生存、成长与繁荣。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于徽州的家庭与社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渗透灵魂的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促使“东南邹鲁”的形成,众多优秀人才的出现,济世学问的发展与丰富,修正与创新。

  (六)徽商的优良传统及其主要的作为与成就。

  “山多地少,人稠粮缺”,徽州人不得不“寄命于商”。

  徽州丰富的竹、木、茶、果、桐、漆、瓷土,以及纸、墨、笔、砚等,为徽商提供了货源。徽州的新安江,为徽商走向外界提供了交通便道。

  北方战乱频繁,北人纷纷南迁,政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徽商提供了大好机遇。

  徽州的宗族社会为徽商提供了支撑力量。

  陆九渊与王阳明兼重士农工商的思想在徽州的传播,使徽州人冲破了“重农抑商”这一传统偏见的束缚。

  徽州人从东晋开始,亦农、亦学、亦仕、亦贾,到明代中叶以后,更形成了以同乡同族关系为纽带,以官商结合为特色的商帮,其商业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有的徽商还扬帆出海,进行海外贸易,从而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徽商最大的特点是贾而好儒,成就了一代代儒商。他们把“读书好”摆在“营商好”之前,从事或大力赞助文教事业,并广交文化人,使自己经常得到文化熏陶,更让自己的子孙努力读书进入文化人的行列。他们在家乡及在自己活动的地方进行富有文化氛围的徽派住宅与徽派园林的建设,以办书院、印图书、养戏班、收藏字画等活动大大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以其遵礼守法,诚信无欺,义中取利等行为,改善了各地的社会风气与民间习俗。这就是徽商的优良传统。

  徽州宋元明清历代商人中,可称巨富的有230多家。其中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其资产曾占全徽州之半。歙人汪直从事海外贸易,拥有千艘船舶。绩溪胡雪岩在杭州所开的胡庆馀药店,与北京同仁堂各占全国市场之半,所开钱莊,全国有支店20多处。

  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徽商逐渐衰落,但徽商的儒商品质与诚信商风永远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七)我对当代徽商的期望

  第一、继承与发扬徽商的儒商品质与诚信商风。

  第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世界公民,世界商帮。

  第三,大力响应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号召。努力从事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种效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村,以生态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城市,以至生态国土,生态地球的绿色经济建设,过着杜绝奢糜与浪费、永保身心健康的绿色生活,具有互爱互助合作共享的绿色人际关系,共同为一个最终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世界而竭智尽力。

   艺术家简介:

   郭因,1926年出生,安徽省绩溪县人,原名胡鲁焉,幼名胡家俭。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南开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美学会、安徽省绿色美学学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曾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文联名誉委员,安徽省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政协常委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安徽省委委员兼文化委员会主任等。

  著作有《艺廊思絮》,《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审美试步》,《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先秦至宋绘画美学》,《元、明绘画美学》,《中国近代绘画美学》,《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山水美与绘画》,《我的绿色观》,《书头书尾》,《徽州文化散谈》,《郭因美学选集》,《郭因文存》等。

  与人合著的有《绿色文化绿色美学通论》,《中国美术》,《新安画派》等。

  主编或与人共同主编的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安徽文化通览简编》,《安徽文化史》,《学术百家》,《中国画论》,《管学论集》等。

  传记或简历在国内曾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美学家》,《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在国外曾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入《杰出人物》第15版,《国际思想家》第10版等;被美国传记协会收入《世界500名杰出人物》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对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

编辑:代海丰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