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与海派中国画教育

来源:陈浩 2021-08-16 16:28 作者:

  源远流长(国画) 2001年程十发

  取经(国画) 1978年

  程十发汪大文毛国伦

  1960年,程十发与学生汪大文在上海中国画院画室。

  20世纪海派中国画教育的关系谱系研究,一直是学界非常关注却未能深究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海派美术发展的独特生态所形成的多元驳杂的艺术格局,使得这一研究所要兼顾的议题也非常多元。而从书画名家个案切入,或许是一个侧面探究海派中国画教育话题的路径,也是打通书画名家研究与海派美育研究关系的一个方向。

  作品与文献并置展开叙事

  在新的时代谈论海派中国画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谈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程十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画大家,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共和国的时代变革同步伐,同时又与民族文化传统文脉紧密关联,是传统书画艺术精神品格守正创新的文化典范。作为当代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身上集合了有关海派中国画教育值得探讨的诸多话题,如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画院教学与美院教学、师徒授受式与转益多师、文人画与民间艺术、海派无派与海派有派,等等。2021年是程十发先生诞辰100周年,值此机缘,程十发艺术馆聚焦程十发的中国画教育这一话题,结合相关作品与文献,对程十发中国画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传承、影响与启示加以研究,策划了程十发百年诞辰大展系列活动。

  从一个书画家个案的视角,串联组织相关的作品与文献,来探讨海派中国画教育的传承发展脉络,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为此,在展览的策划上主要紧扣“师道”与“传承”这两个关键词,采用作品与文献两条线并置互证的策展思路来打开展览叙事的局面。在作品遴选上,打破单纯展示成熟期作品的形式,偏取古代书画、课徒稿、临作、习作、合作、创作等体现过程性的作品。在文献选择上,则是对画谱、画片、杂志插图、老照片、档案、课表、讲义、书信、题跋、手稿、书籍、名册等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资料加以关注,以此向公众讲述程十发中国画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个维度梳理师道与传承

  一般的大师展,多倾向于“出新”的呈现,并常被赋予风格新创与革新精神的褒誉,但对“出新”的源与流,则较少关注。中国画源与流的问题,就是中国画的教育问题,而“师道”与“传承”则是教育的道与法。基于这样的学术思考,展览从临作、合作、创作三个维度,梳理了程十发与其弟子在师生传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以此来安排展览的整个叙事架构。专注程十发书画作品呈现的有“师古以心”“意形之间”“不事绳墨”“意到便成”“西湖诗画”“纨扇清风”六个板块,专注其弟子书画作品呈现的有“师法其上”“慧心巧思”“融合传承”“形神自运”“守正出新”五个板块。

  三个维度的呈现,既是学术的考量,也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期待,他们对作品创作、作品风格形成与风格在师生间传递背后的故事,兴趣尤为浓厚。为此,策展团队在每一个维度上又有细分,比如在“临作”维度上,又分出临古、临师、临西三个角度,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将师道传承的靶向确立在临古不唯古、临师不唯师、洋为中用的文化立场上。展览中的“师古以心”“师法其上”“意形之间”等板块即是着意于此方面的诠释。花鸟作品《春雨雷鸣初解箨》,为程十发1938年10月刚刚入学上海美专时为新生作品展览会而作,时年18岁。此作构图与笔法类似吴昌硕的花鸟风格,但更显空灵淡雅,文气十足。“海容斋”为程十发美专读书时所用斋名,约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意,亦有小城青年意欲融入现代上海艺术海洋之意。

  在“合作”维度上,精选了程十发与其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合作画数件,并借此向公众展示了师生在立意、分工、笔墨、线条、构图、设色上的隔与不隔,从而引发对中国画更深层次的技法与意境精确表达的思考。比如人物画作品《取经》,为程十发与毛国伦、汪大文两位学生于1978年时的合作,描写剧团下连队演出《西游记》曲目后与连队官兵讨论的场景,人物群像的线条勾勒、着色与桃树绿草的点染,于兼工带写的搭配中,凸显了画中人物的严谨与轻松。

  在“创作”维度上,偏重于新题材、新构图、新笔法等方面的展示。如山水作品《源远流长》是程十发2001年81岁时所作,历时两月方告完成。此作以浓墨画近处山石流泉,以阔笔画中景高耸山石,以淡墨画远处群山,石青石绿及赭色则间于近景中景山石之间,凸显葱郁丰沛之山林气象。弟子作品的展示则重点呈现三位学生跟随程十发临习与创作的学画经历。其中,汪大文、毛国伦两位是程十发在上海中国画院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培养的学生,程多多则是程十发的次子,既有家学熏陶又得西学融合。可以说,无论是师徒还是父子,让中国画笔墨精神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文献中的海派美育发展脉络

  程十发早年接受教育是在20世纪上半叶,而他的艺术创新则是在20世纪下半叶,融合了两个时代的海上艺术思潮,他的艺术人生也是不断探索海派中国画教育的人生,并且呈现出极具20世纪海派美育发展的特征。据此,展览将他的这一脉络通过“幼年蒙学”“少年自学”“美专求学”“画院授徒”“美校教学”“家学衣钵”六个板块串联了起来。而他的这一探索之路,又可分为两个路向。

  首先是他自己的“学”。这主要体现在他童年时期的家风蒙学与少年时期的刻苦自学,以及他于上海美专求学时期的转益多师。他的幼年蒙学主要来自《山水入门》《飞影阁画谱》《芥子园画谱》等普及读本,以及任伯年《骑驴图》石印上色复制品与同乡胡公寿花鸟条屏的童年记忆,这是集合了文人画风雅与世俗画流行的江南中下层家庭生活的底色,也是程十发艺术雅俗并举、将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融合创作的精神源头。“少年自学”板块则重点呈现了年幼失孤的他,如何在孤绝、隐忍中坚韧向学,于灯下借临珂罗版《黄鹤山樵画册》以自强的形象。“美专求学”板块则是将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课程设置与程十发学生时代不唯师、不唯古的特立独行结合起来做比较分析,呈现了那个时期上海美专的中国画教学方略与学习氛围,以及程十发转益多师的求学历程。

  其次是为他人的“教”。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程十发就与贺天健、吴湖帆、樊少云、唐云等先生一起,于上海中国画院招收画院学生,在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时代浪潮下,探索海派中国画教育与传承的新的可能性,从而在学院教学之外,形成了一套以画院师徒授受式教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此外,他还曾先后受聘于附设在上海中国画院的中等美术学校(现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授课,秉持有教无类、开门授课的原则,为学生讲授中国美术史、艺术理论与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等课程,尝试拓展中国画教育的社会普及工作。“千家万法镕成我,我为千家哺后生”这两句自作诗,是程十发中国画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也是海派书画前辈立志把自己取得的艺术成果回报给社会,为中国画艺术的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培养新一代的夙愿。

  (作者系程十发艺术馆副馆长)

编辑:陈烨秋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