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宾虹先生“雁荡纪游”想起

来源:赖少其艺术馆 2020-07-20 10:58 作者:赖少其

  黄宾虹先生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生于浙江金华,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解放前后,寄寓杭州。现在,歙县潭渡和杭州栖霞岭均有先生纪念馆。先生临终前,将全部作品捐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博物馆妥为珍藏。先生少年即学会击剑,所以体质良好。十岁作画,一生创作不疲。先生学问渊博,主张“学古人,兼师造化”。学古人,他临摹无间断;师造化,他遍历名山大川。曾参加柳亚子先生“南社”、吴昌硕先生“海上题襟馆”,与郑午昌先生等倡导“蜜蜂画社”。在上海与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交。曾任神州国光社编辑,出版《美术丛书》二十册。后来担任故宫文物鉴定委员、上海博物馆临时董事。

  先生七十多岁时期的作品,已有自己独特风格,也是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健时期。我们现在要向读者介绍的“雁荡纪游”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次纪游,共有作品三十二幅。黄师母送我八幅,我装成一卷,便于旅行写生时学习。潘天寿先生题卷首。在这八幅作品中,有五幅标明地名:舟山海中小屿、四十九盘岭、金溪、丹霞山、台州洋。先生的写生稿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西画速写不同,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也不同于一般国画家,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他有特定的对象,但又不是按照对象写生。这个手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教材,也使我们深知先生是怎样观察自然,怎样把自然收入腕底的。很明显,他所写的是画家眼中的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如蜜蜂探蜜,已经成为半成品。他视野广阔,善于把握山川大的轮廓,为山水画创作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点染:加树、加屋宇楼台与点景人物,造气氛,把握阴晴雨雪,时序交替,便能做到得心应手,随形变化之妙。

  他在创作中以现实为基础,但不受现实限制,他常说:“人不如自然伟大,自然不如艺术伟大。”便是这个道理。人不能创造自然,人可以创造艺术。人离开了自然,便像无源之水;人不应该做自然的奴隶,自然应为我所用,他说:“用不着的,画之何益?”他收集的素材完全是为了创造服务。我们把先生的写生画稿公开出来,再参照他的作品,便可以知道先生作品“所自来”。既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死板地反映对象,而是心灵的创造,不仅写眼之所见,更重要的是写心之所想,才能“意在笔先”。

  先生八十以后,开始眼患白内障,至八十九岁,视力几乎完全消失。而在此时,先生创作最勤。这是因为八十岁以前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播下的种子,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他心中自有丘壑,不是画眼之所见,而是写心之所想,凭感觉写。他笔力千钧,反复涂写,写出了奇迹,写出了为千古所无的风格。

  他的创作方法与前人不同,他同时画二三十张画,画一张,放在一边,再画另一张。这样,便使画完全干透。他用宿墨,笔不洗,使其像锥,秃笔中锋,“如锥画沙”,笔可透纸。一层一层地画,先画干,后画湿;先画浓,后画淡,以至于清水点染,干湿浓淡互用。看似乌黑一团,但经装裱,层层分离,其妙无穷;他善设虚,诚如郑珊先生所指授:“实处易,虚处难。”先生能深其妙。九十岁时才把白内障医好,重见光明,也见到他自己所作的画,又惊又喜。他的大胆之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满腔激情,声称:“虽年已九十,却还要从头做小学生。”又开始向更高的高峰攀登,可惜九十二岁便与世长辞;他的理想虽未能完全实现,但可以交给后人去完成。

  一九八八年四月卅日于广州

  

 

注:原载杭州1988年《文化交流》,后编入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赖少其诗文集》,于在海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笔墨传承——新安画派、黄宾虹、赖少其艺术渊源研究》和荣宝斋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赖少其全集》。

 

 

编辑:朱春玲

投稿邮箱:15255196177@163.com 联系电话:0551-65175218

中安书画网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备案号:皖B2-20080023-21

中安书画网公众号